01、 最有禅意的句子心平,路就平;心宽,路就宽。
02、 谈“利’’要谈天下利;说“爱’’要说众生爱。
03、 禅语悟道爱人自爱、自爱爱人,就是佛心、菩萨心。
04、 结善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广结善缘,得道多助。
05、 君子与小人 君子行事目标远大,小人行事鼠目寸光。
06、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到德是本分事,礼仪是做人的规则。
07、 慈悲喜舍感恩图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08、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华严经》卷三十四,十地品
09、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10、 天天禅语改除习气,不与人计较声色,要与自己计较是否精进。
11、 命无定论,是很难理解的事。但是,命却可由自己的愿心来决定。
12、 行善是本分、付出无所求,不执著“善有善报”,自然轻安自在。
13、 在经济富有、政治自由时,更要提升精神文化,让人人的心灵净化。
14、 天天禅语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在于他人眼光,而在于善用生命良能。( www.weNzIjI.Com 编辑 )
15、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16、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法句经》卷上,明哲品
17、 佛心禅语 万事皆有自然定律,任何事物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18、 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
19、 道德被人嘲笑,是因为假道德的人太多;善良被人嘲笑,是因为伪善者太多。
20、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1、 思维法义不仅仅是去找一些谈话的资料,而是要找到治疗自己烦恼疾病的药方。
22、 身缚尚可解,心缚不可脱。心既为欲缚,常受诸苦恼。《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二
早晨禅味语句(二)
23、 佛心禅语 如果心境能够做到善良,那么又何必在乎别人对你的赞美与诽谤呢?
24、 佛心禅语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印光师
25、 佛心禅语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法句经》
26、 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古印度)龙树《十二门论》
27、 人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总是束缚着人的身心,就像是套上了枷锁一样。
28、 思想教育:思想要纯正,见解要正确,学习吃亏忍耐,经常忏悔改过,不断进步新生。
29、 我们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这就做到了谦虚的修养功夫。
30、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维摩经》卷中,不思议品
31、 以有空义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32、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机是本份的性格,不计谋是诚实的做人,不自私是净化的身心。
33、 成功与失败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成功是成功之父,失败乃成 功之母。
34、 佛心禅语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 养心第一法。
35、 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咸使快乐。《华严经》卷六十三,入法界品
36、 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
37、 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文殊根本大教王经》
38、 佛语心经 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一个人是不是人格完善、品德高尚,关键就在于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39、 众生因为认识不清,所以常把“无常”误为常、把不乐认为乐,也因心性颠倒而造作许多堕入地狱之恶业。
40、 淡泊名利,而只有超越了功名利禄之心,才有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便是庄子人生世界里的“逍遥游”。
41、 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人。(宋)真歇清了《角虎集》卷一
42、 第一善知识,能呵责过患者是。如誉我,非上师也。此为要门口诀。(古印度)阿底峡胜进心·出离心·菩提心
早晨禅味语句(三)
43、 你耐不了这痛苦,是因为你原本慈悲。好人,是行走在这个世界永恒的慈悲,也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暖和希望。
44、 国足的历任和现任球员不代表国足,我对国足的未来有信心。不相信中国这么大就真的挺不起一个国足。需要足球的冲击力!
45、 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拥有的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就会患得患失。
46、 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
47、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中阿含经》卷十八,《净不动道经》
48、 佛心禅语 穷人的烦恼,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为他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49、 菩萨起欲界欲,不观对治、疾除灭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灭,欲心犹起,是名不犯。如欲,余盖亦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50、 报恩,就是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对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会对立起来。
51、 圣道修行是革命,革自己的命,革除我命,成为佛命。净土念佛是归命,归命弥陀,获得佛命。革命则难,归命即易。革命苦,归命乐。
52、 佛心禅语 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水性灵通,等佛性之圆净。——《楞伽师资记》原序
53、 佛心禅语 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54、 开悟者“离地六寸”,自然和站在地上的凡夫俗子有所不同,他们离地的过程正是不断修行的过程,“离地六寸”的位置也正是悟后的境界。
55、 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牛处故。《圆觉经》卷上
56、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57、 菩提不求死后悔。“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身强体健时不知修行,无常来临只好劳烦别人超度了。
58、 要真正了悟我们需要禅修,时间与心,这些全都是有主客体的,结合主客体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是无法通过仅仅看一本书来体会的,你必须思维与禅修。
59、 世间人只要与有名望的人交上朋友,拉上关系,便觉得自豪;我加了阿弥陀佛的盟,与观音、势至合作共事,参与菩萨海众功德分红,怎么不欢喜自豪。
60、 我们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时刻要想着丢掉什么——丢掉无明、烦恼、贪嗔痴。我们无所求,最后会得到一切——得到我们本有的清净光明、自在安乐。
61、 所以,人类行道的目的就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做到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62、 烦恼皆由心生。同一件事,想开了就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如果你是为昨天的事而烦恼,那你不够潇洒,因为“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
早晨禅味语句(四)
63、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64、 所以,很多人听到真理时会觉得不好受,因为每句都像针锋一样刺中他的心。但是如果不逃避,诚恳接受忠言之劝,且承认已做错的事,就能增长智慧善根。
65、 佛心禅语 许多人生活得空虚、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求得太多,求而不得,求得了又不满足。被欲求紧紧缠身,不得片刻安宁,又怎么能够活得简单自在呢?
66、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本性。若能保持心田明净无染,则杂草乱麻不生,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如此不仅美化自我人生,也净化社会人心。
67、 佛心禅语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光法师)
68、 其实,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比自己优秀的对手”、“比自己成功的方法”等,并不会让我们变得不如人,相反会因此而发现他人身上许多自己所没有的优点。
69、 在人际交往中,偏执于“我是对的,错的是别人”,毫无意义,关系的疏离,感情的疏淡,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为了无意义的偏执而蒙受损失,显然并不明智。
70、 佛心禅语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详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耕云先生
71、 功名、利禄、美女,是男人的三道坎,哪一道坎上不是尸横遍野、血雨腥风?哪一道坎上没有尔虞我诈、你争我夺?身体和心灵的战争是这三道坎上永恒而唯一的风景。
72、 三根普被,是指佛法可以使上、中、下根机的人同沾法益。知识高的人,觉得佛法广博精深;知识中等的人,觉得佛法受用无穷;知识低的人,则会觉得佛法给了他依靠。
73、 偈云: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任何事物,都像草木生长一样,有繁茂时,有枯萎时,如果想荣怕枯,就会患得患失,乱了方寸;如果任荣任枯、得失随缘,自然身心安泰。
74、 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悉。(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75、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要追求幸福,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思想来得到。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在的情况。记住:微笑能改变你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