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留非、不执是 不留昨日之非,不执今日之是。
02、 若能心正、念不偏,有定力坚守岗位,则事无不成。
03、 奉行佛法在于正信诚实。南传《佛教格言·法品第十一》
04、 善和斗诤,专生欢喜。《大宝积经》卷九十三,善臂菩萨会
05、 心导世间。(古印度)尊者众贤《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卷七
06、 拜访友人要事先预约,并且准时到达,停留时间不宜太久。
07、 早晨是高高飘扬的希望旗帜,早晨是响彻云天的生命号角。
08、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向正路走、做好事,是最恳切的虔诚。
09、 受到良心责备的事,就不该去做。南传《佛教格言·人品第一》
10、 天天禅语心能知足,不会彼此怀疑;心存感恩,则能以爱相待。
11、 能灭一切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12、 口出恶言,恒自伤害,如持利斧,自伐其身。《大宝积经》卷三十二
13、 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 出自 wWw.weNZiji.Com )
14、 境界超越祈愿升华,心灵境界不断提升超越,生活领域更加海阔天空。
15、 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直至山穷水尽处,逍遥法界任 西东。
16、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六祖坛经·般若品》
17、 菩萨摩诃萨修学一法通达一切法者,所谓般若波罗蜜。《胜天王般若经》卷一
18、 毕故不造新,厌胎无淫行。种憔不复生,意尽如火灭。《法句经》卷下,泥洹品
19、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20、 因语是指因果的语言,我们只有了解了因果法则,才会明白命运是如何改变的。
21、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22、 凡夫众生,孰能无过?吾人自懵懂无知而至体认世事,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
佛教看穿存亡的禅语(二)
23、 静心淡然,潇洒行走,不要在意脚下的那些坎坷,它们都是铺垫你生命高度的基石。
24、 惭愧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净、有所不善。(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5、 我们是需要弥陀救度的人。一个需要弥陀救度的人,不能反过来教弥陀如何来救自己。
26、 诚是发自内心、自动自发的精神。若有这分自动自发的精神,人生再辛劳都不会觉得苦。
27、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28、 于亲及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王法政论品
29、 从空无中认识人生,“不空”就没有,“空”了才能有;出家无家处处家,日日难过日日过。
30、 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唯有在宁静的理念中,才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
31、 生命实实在在能够把握和感受的只有当下这一念,错过了这一瞬间,那就叫做“时不再来”。
32、 佛心禅语 学道人必定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便是入门下手初步。——《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33、 行者诸心、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以是义故,名为觉意三昧。(隋)智颧《觉意三昧》
34、 关怀生命,使爱心博大宽广;闻思佛法,让智慧展现发挥;实修实证,令佛性全然显露、大彻大悟。
35、 佛心禅语 人们往往无法固守曾经炽热的爱,这恰恰说明了爱之难,也说明了爱不仅是最绚烂的那一刻。
36、 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37、 人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为人间发挥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38、 佛心禅语 宝峰高士罕曾到,岩前雪压枯松倒。岭前岭后野猿啼,一条古路清风扫。——《泐潭洪英禅师》
39、 一无所有,一无所取,这个岛屿独一无二,我称它为涅槃,灭寂老和死。《经集》第五品,第十一章《迦波问》
40、 人生如舞台,有人一生劳苦,有人先苦后甘,也有人先甘后苦,如何论断谁最幸福呢?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最幸福!
41、 心一片禅台去,唯留,空心寂寞清秋。今生我只做你心中清澈的女人,眉间盈满潺潺的清音,还有你温润的笑容。
42、 佛心禅语 脸庞因为笑容而美丽,生命因为希望而精彩,若说笑容是对他人的布施,那么希望则是对自己的仁慈。
佛教看穿存亡的禅语(三)
43、 内心的淸明与宁静对于禅修者至关重要,是不可缺少的法宝,惟有宁静淸明才能专注一切、惟有柔顺才能融化一切。
44、 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45、 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46、 佛心禅语 如果你还没有办法爱自己,你就没办法爱你的敌人。但当你可以爱自己时,你就有办法爱所有的人。——海涛法师
47、 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48、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养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财物来,只要有这种心态,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49、 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50、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每天摄人食物,实际上是在服毒;本来摄人食物是为了补给生命,实际上却在戕害生命,我们最想掐死的是谁?
51、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隋)僧粲《信心铭》
52、 不自爱的人不会爱他人,博爱一定从自爱出发。自爱不同于自私,自私仅为一己之私,自爱则是一种对爱的培养,真正的爱本质上是无私的。
53、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
54、 真正的佛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脸佛气,他往往就是最平凡普通的一位。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皆可成佛。修行之人,要有这样的自信。
55、 偶尔放空自己吧,抛开都市的喧嚣,放弃没有止境的贪欲,用无欲无求的视线,扫过湛蓝的天空,越过斑驳的树影,让疲惫的心找到栖息的港湾。
56、 佛心禅语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盘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57、 佛心禅语 扬善惩恶,虽是老幼皆知极为平常的道理,但80岁老翁历经年久,也未必能做到。对身为地方长官的白居易来说,知道这个道理尤为重要。
58、 如树无根,则无枝叶花果等物。如是无明无自性故,行等生起定不可得。无明自性从于虚妄分别而生,非真实生,从颠倒生,非如理生。《梵志女首意经》
59、 佛心禅语 所以不一定任何人都能遇到、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事情,而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
60、 佛心禅语 真正的英雄,并不是能打败敌人的人,而是能降伏烦恼的行者。打败敌人,只是一时的战胜。降伏烦恼,才是永恒的胜利。打败敌人其实会制造
61、 迷失自性太久,养成不善的习气太深,起心动念都是“我的利益”,没 有想到别人的利益,所作所为都趋向于损人利己,以为这样才能在世界上生 存下去。
62、 水有美德,我们做人应该向水学习,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习的十一种特质,分别为清净、透明、恒顺、原则、谦逊、包容、调和、毅力、勇气、利生和平等。
佛教看穿存亡的禅语(四)
63、 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
64、 云水禅心,雾霭焚香,梵音鸣唱,难度的三千红尘业果,天地间佛祖以撵花的姿势为世人普渡众生,便虔诚的告诫,放下执念便是修行,可叹,可叹,情难圆矣。
65、 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正等觉不出于世间。《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6经
66、 散光眼看弯钩月有重影,散乱的心看事物也必然重影不清。瞻前顾后,心念波动越大,弯钩月越是分离,乃至幻出第二月。活在当下,念念分明,世界也会变得清晰美好。
67、 世间人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喜舍布施。
68、 托风捎去天涯的问候,在季节的转角做了最后的告别。一帧清宁里,谁会收到,谁会捡起,谁又会把它丢在风里,已无需知晓。念已成禅,绿萝打湿衣襟,依旧葱茏着生长。
69、 是金子,总会经过岁月的磨砺变得光彩夺目;是千里马,也总会被伯乐发现你的价值。如果我们想通这些,时时反观内省,汲取心灵的营养,就一定能找到属于我们的快乐。
70、 土豆可以煮、烧、蒸、炒、炸,可以切丝、切条、切块、和泥;吃法尽管不一样,吃的都是土豆。祖师一味的教法,“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不论怎样闻信称念,都必得往生。
71、 在这个世界,即使有本事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不念佛往生也不行。念佛,是阿弥陀佛的弟子;虽会敲打唱念,而不念佛,是佛的戏子。我们要做阿弥陀佛的弟子,不要做戏子。
72、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感谢我所拥有的,感谢我所没有的怎样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足?佛日: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时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因果经》
73、 佛心禅语 热闹风光说穿了不过“虚无”二字,但看得透的人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放大金钱的作用,将金钱的地位拾得很高,高过人格的底线,甚至高过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