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集人生感悟内容页

佛曰人生的智慧大道理

2024-03-20 16:09:02互联网人生感悟手机版

01、 知福惜福 人在福中不知福,失去福时方知迟。

02、 懂得惜福,就会造福;真正造福的人,才是真富有。

03、 时时刻刻能够安心,就是在道场中,就是在做佛事。

04、 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05、 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06、 佛心禅语 谁逃避自己的责任,谁就会被命运捉弄,失去

07、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有辛苦的付出,才有美满的结果成就。

08、 天天禅语天下一家亲,平安时要互爱,灾难来临时要互助。

09、 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10、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佛严经》卷二十六

11、 一生的罪与福,都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爱的也是人。

12、 常有人问:“应如何修行?”师言:“注意外境来时的一念之间。”

13、 来的欢迎,走的目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然若处,冷暖自尝。( hTtPs://wwW.WENZIJi.CoM 文案网 )

14、 佛道在心中 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

15、 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6、 参学,参了还要学;学问,学了要会问。(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17、 生而有利安,伴软和为安,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法句经》卷下。

18、 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19、 人生无常!社会需要你,就必须赶快付出;今天走得动,就赶快起步走。

20、 为人父母者,只能尽养育之责,而无法要求子女依照父母给予的模式成长。

21、 著述须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可光前绝后。(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之二

22、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没有经历过某个方面的事情,就没有这个方面的经验。

佛曰人生的智慧大道理(二)

23、 不以四摄摄取众生而调伏之,不知众生上中下根,足名魔业。《大集经》卷十一

24、 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实际的东西其实也是虚空的,实有其实是虚空的另一种表现。

25、 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需兼修西方净土。因其他佛土,多赖自力,须修证至二地菩萨

26、 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如此为善巧。(古印度)提婆《四百论》

27、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28、 一个人如果连对手都没有,是寂寞而可悲的;一个人如果树敌太多,是可悲而寂寞的。

29、 人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总是束缚着人的身心,就像是套上了枷锁一样。

30、 凡事要守好自己的原则,不要牵强应酬;常去应酬,往往度不到对方,反而会被拖下水!

31、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生情,万劫羁锁。(唐)德山宣鉴禅师(《传灯录》卷十五)

32、 你因而也无须担心失去什么!你无法失去,即使是你的生命也是如此!因为,它与你同在。

33、 如何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唯有靠平常多培养“能舍”之心,方达提得起、放得下之境界。

34、 弘法才是硬道理,救度众生才是硬道理。一切为弘法救度众生服务,一切为弘法度生让路。

35、 即心即佛自在常乐,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祸福无门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

36、 受持戒律得证圣果,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37、 佛心禅语 “小”不可忽视:脚下开始,毫末做起,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38、 胸襟宽一些,心界广一些;自我少一点,众生多一点。给精神一座茅草屋,给灵魂一处栖息地。

39、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古印度)龙树《中论·破因缘品》

40、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印光法师文钞·复高劭麟书》

41、 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因此,我们要让别人信任,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

42、 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佛曰人生的智慧大道理(三)

43、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中论》卷一,破因缘品

44、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才能充满喜悦、充满幸福、充满团结与和睦。

45、 佛心禅语 佛能包容天下事 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 的真理。

46、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不必急着再造福,要造福也须等到自己没有责任负担的时候。

47、 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大乘宝云经》卷七

48、 佛心禅语 阻碍是一种赐予:泥泞才能留下脚印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风雨中的人生,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49、 诸智慧者,于无文字假说文字,然不着文字,法性无碍,是故智者不碍文字。《大宝积经》卷一百,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50、 佛心禅语 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广录》

51、 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从而享受一份恬淡的幸福。

52、 佛心禅语 一粒种子,可以长出累累的果实,虽是两个金钱的布施供养,就会有无穷尽的收获。可见,大事都由小事做起。

53、 夫沙门者凡有四种,何谓为四?一者形相诈现沙门,二者威仪欺诳沙门,三者求名沙门,四者实行沙门。《大乘宝云经》卷七

54、 如果我们在处理感情生活时,能够体悟“从占有到奉献”“从多情到无情”以及“从有缘到无缘”,一定能够升华净化感情生活。

55、 佛心禅语 所谓的烦恼并不是在人的生活物质中做标准,而是心境状态分别,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佛陀的格言》

56、 佛心禅语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57、 不知足的人,即使再怎么富有也常感缺乏,与贫困的人相差不了多少;而贫苦的人虽然物质缺乏,但如果知足,他的心灵也会很富有。

58、 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59、 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生命中的那些使人净化和使入神清气爽的因素,并且开始转化我们自己的痛苦和这个世界的痛苦。

60、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61、 如龟善方便,以壳自藏六,比丘习禅思,善摄诸觉想,其心无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则自隐密,无能诽谤者。《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600经

62、 纷乱的俗世,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内心掘一座莲池?青莲开则净土在。

佛曰人生的智慧大道理(四)

63、 世间的生态平衡,是以生命共融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自觉维护生命的共融,以掠夺的方式来开发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灾难。

64、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喝酒有六个弊端:损失钱财;损害身体;容易引起争斗;容易留下坏名声;心里容易产生愤怒和暴躁的情绪;丧失理智,减少智慧。’

65、 如果梦想还很遥远,你尽管勇往直前;如果梦想举步可入,你则需小心翼翼。因为一旦走进梦想,梦想可能就成了另一个现实,并不一定比曾经的现实美好。

66、 佛说,当凡夫执著于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其实那是妄我,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你虽然不能和佛相比,但你却可以努力根除身上的妄执。

67、 与其悠回九转拿不起放不下,内心纠结,不如静守时光心无杂念豁然开朗拈花微笑,何其淡定?禅心如莲,摒弃内心的挣扎与虚荣,你会发现生活永远美好。

68、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处。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

69、 心正,人就正,哪怕身子是歪的;心歪,人就必歪,哪怕身子再挺。没有一块骨头是铮铮铁骨,心骨软,身子骨再硬也是软的;心骨硬,身子骨再弱也是硬的。

70、 佛心禅语 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 的同时,我们不但能在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快乐,而且也会得到他人的 帮助。

71、 佛说:享受饮食,应当如服药一样,不因好吃就多吃,不因难吃就少吃,只求其能滋养身体、消除饥渴。这就如同蜜蜂采花,只取花的蜜汁,而不损害花香及颜色。

72、 心灵禅语 凡是福气,都有两种性质,可以给人快乐,也可以给人苦难。比如混杂着毒药的食物,吃的时候很可口,但是消化的时候却很痛苦。福气也是这个道理。

73、 在长时期的忙碌中,难免会有疲累之时,但是我们要懂得利用时间,切莫懈怠放逸,更不要在睡眠中虚度光阴。让每个时刻都保持清醒,让生命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74、 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

75、 佛心禅语 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不管境遇如何,都要相信自己,不自轻自贱,不对自己产生怀疑。否则,即使再有才能,也如同蒙尘的珠玉,被人视为毫无价值的沙粒。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