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有禅意的句子素食可培养耐力、慈悲与智慧。
02、 无欲无求、少烦少恼,就容易开启心门拥有智慧。
03、 福自求多福,就是身体力行多造福,才能多福气。
04、 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道。《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05、 人医,是守护生命的磐石;人师,是守护慧命的磐石。
06、 人起一念善,造一分福,可以汇聚为福气,消弭灾殃。
07、 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08、 佛法者,教人成佛之法,尚非声闻之法,何况人天之法。
09、 一个女人,太四平八稳了,端正得过分,始终是不可爱的!
10、 天天禅语受人折磨,能注意不折磨他人,也是增添一分智慧。
11、 也许正是因为这份难得的因缘,此本书名才叫“了凡因语”。
12、 心灵禅语 自我管理,就是每个人应对自己负责、管理好自己。
13、 如果我们平时没有积累足够的善缘,还会有柳暗花明的机遇吗?来源 WWw.WenzIjI.cOM
14、 安定心境有妙法,放松身心、集中思想;进一步观、仿效佛陀。
15、 佛法就是一座桥梁,一切众生通过它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般若彼岸。
16、 世间之美好皆因相信感召而来,尤其奇迹的到来,更是相信的产物。
17、 虽日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18、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法句经》卷上,明哲品
19、 佛心禅语 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日不可思议。——《兴善惟宽禅师》
20、 能行、能舍、能为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者,才能修成正果。
21、 三十二相本非相,了相非相为实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22、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禅言禅语全集(二)
23、 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
24、 人生有求即多苦!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人,会为自己招来无穷的痛苦。
25、 只要内心净化,当下就是佛国净土。(当代)星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
26、 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过去现在因果经》
27、 天天禅语不做事、不动手就事事困难,只要有心动手做,沙漠也会成绿洲。
28、 逆境在佛教中称为“逆增上缘”,碰到逆境时,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29、 佛说:犯下罪行而知道错了,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罪业将消解,后来必定得道。
30、 无论僧信,不背叛国家、私通敌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生事,不陷国家于危机。
31、 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32、 要求别人完美,不如先要求自我的完美;要别人适应自己,不如自己先去适应别人。
33、 一一尘中有,十方三世法。一一尘中有,无量种佛刹。《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品
34、 一位师姊问:“何时运才能通?”师言:“心开运就通。日日欢喜过,即得心自在。”
35、 对人有疑心,就无法爱人;对人有疑念,就无法原谅人;对人有疑惑,就无法相信人。
36、 善护心中的菩提树昨天的事,今天就要化消,刚刚听到的是非,现在就要忘得无影无踪。
37、 人应扩大爱心,于富中修慧,使福慧平行齐进,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即是植福修慧。
38、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卷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
39、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们就是要在心生心灭之间,体会那不生不灭的佛性。
40、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78经
41、 受持戒律得证圣果,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42、 学我们这个法门的人,心中没有圣道色彩的偶像。我们在慧净法师身上所见的,是弥陀的光明。
禅言禅语全集(三)
43、 尊重与包容,尊重可以改善现有环境,增添社会福祉;包容更能促进人际和谐,广利一切众生。
4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启人心智功德无量。我学知识,知识不必属我;倾我所知,惠人实则惠我。
45、 千劫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悉皆灭尽。《金光明经》卷一,忏悔品
46、 佛心禅语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 句,则是积口德。
47、 佛心禅语 长江澄澈印蟾华,满目清光未是家。借问渔舟何处去?夜深依旧宿芦花。——《从容录》
48、 佛心禅语 施爱与人,别只为自己着想 我们要爱整个世界,爱所有的人;只要心中有爱,一切皆在。
49、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50、 佛心禅语 “平淡”字面正如其意,简单朴素,就如白开水一般,没有大风大浪, 也没有风风火火。
51、 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品
52、 欲望过多,不加控制,人的心便会发生病态的畸变。少一些欲望,就少一些殚精竭虑,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53、 佛心禅语 正信佛教里的禅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磨炼所成就,属修道的手段之一。——证严法师
54、 法界性是诸法体故,是故真言真实妙理,一切色心,即是一体,心必具色,色必具心。(日本)重誉《密宗要诀抄》
55、 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争了就乱了,乱了就犯错,犯错就容易失败。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56、 风筝,没有空气阻力不能起飞。汽车,没有地面阻力不能行进。人生,没有逆境阻力不能进步。阻即是力,应当感恩。
57、 万法唯心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58、 佛心禅语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心若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寒山
59、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双手、双脚,此中道理,是要人多听、多看、少说话、多做事。修行贵在身体力行,说一丈不如行一寸。
60、 日与夜虽然一半一半,但日为动,夜为静,白天人们工作,夜晚便休息安卧。善与恶虽然一半一半,但善的要发扬,恶的要抑止。
61、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要修行,想要真正地人定,必须先从修心开始。
62、 当一切变成黑暗时,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如同前世与来生,都摸不着。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唯有看脚下,看今生!
禅言禅语全集(四)
63、 所谓看开人生,不是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时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64、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65、 佛心禅语 悲苦其实来自内心,我们自认为悲苦,生活才处处笼罩着愁云。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时时富足,就不会沉浸在哀叹抱怨之中。
66、 众生虽与我非亲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67、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楞严经》卷七
68、 微命如虫蚁,虽然愚痴,并不骄慢。人不仅愚痴,而且骄慢,骄慢到他自以为可以和诸佛对等说话,可以判断真理是非。这样,人的罪比虫蚁更重。
69、 土地松软有水分,庄稼好长;土地硬结,庄稼无收。心也一样。心地柔软润泽,善长灵性之苗;心地硬结紧绷,便缺生气,与人交往办事往往障碍重重。
70、 佛心禅语 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宏智禅师广录》
71、 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72、 佛心禅语 人生在世要想不被名利所累,不为名利所害,就要勇于超脱,懂得超越名利,超脱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不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人生也才能超然自在。
73、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这种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总想抄一点近路,总想舒舒服服就能够成功。哪有不经过辛苦,就能够到达光明的境界呢?
74、 贫困的众生由于家境困难,对所追求的欲望无法达到时,容易起一分忧郁卑劣的心理;有钱的众生,物质虽然很丰富,可是在精神上却永远无法达到满足感,心无餍足。
75、 佛心禅语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找到行事的准绳,看到过去的得失, 规划未来的方向。
76、 佛心禅语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