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不得度,先度人,菩萨发心。《楞严经》卷六
02、 观德于忍,观福于量。(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3、 人生因为有责任而踏实,若逃避责任就是虚度人生。
04、 资源回收的目的是倡导和教育每个人都懂得珍惜祝福。
05、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只有努力,才能取得幸福的成绩。
06、 同一个得字,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舍得和得失。-证严法师
07、 “空”是不执着,是把一切法缘生缘灭的道理圆满无缺地理解清楚。
08、 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能得失随缘,心地平静。
09、 如果人生能被需要,能有一分功能为人付出,那就是最幸福的人生。来源 WWw.WenzIjI.cOM
10、 信佛重要,还是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我宁愿不信佛,也不愿不信因果。
11、 不爬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海,不知海之宽。-《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12、 禅语感悟 有人因言而招祸,有人因言而成,有人舌灿莲花,有人口出恶言。
13、 无论是球场内还是球场外,都要有一脚精彩的破门,也要有-无所得的承担。
14、 一切佛身只是一个法身,一心一智,力量无畏。《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5、 勇气、机会、智慧 如果有勇气、机会和智慧,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16、 行菩萨行,不顾身命,无能抑坏,向一切智故发心趣。《华严经》卷54,十地品
17、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烦恼、烦恼、分离、执着、一切都放下。一念放下,万事如意。
18、 以无思为便,圆满冥想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能得故。《一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19、 见秋毫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之重者,不自举其身。(宋)佛眼禅师《禅林宝训》卷二
20、 春风吹拂着花朵,红霞碧雾笼高低。越山日暮少林客,应听子规,深夜哭泣——《明觉禅师语录》
21、 若菩萨,求世间工巧明处,以少功力,多收财,为利益众生。(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38
22、 生活中的不自由和不自由往往表现为能力或财富不足;但最让人无法自由和自由的是时空的局限性。
23、 在生活中,有点苦,有点甜,有点好,有点坏,有点希望,有点无助,生活会更加生动、快乐、持久。
24、 时间总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不确定你年轻时是否努力工作,直到你老了才想学习,你通常不会给我!
25、 夫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一意:心灵自能照佛宝,心灵自然离法宝,心灵无二即僧宝。(五代)延寿《宗镜录》卷62
26、 大多数贫困都是由疾病引起的。如果他们能及时预防和治疗疾病,让他们站起来为家庭负责,他们就能恢复家庭的活力。
27、 人们的情绪有两个极端:自卑和骄傲。自卑和骄傲是一体的两面 个人傲慢和自负的表现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空虚和自卑。
28、 人的一生就像这块石头。最初的开始和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但 的过程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很高,他必须付出代价
29、 朋友生活三原则: 1.我不害人,信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2.不被人害,坚持必要的防护原则; 3.万一被害,就从
30、 自成佛以来,我有各种各样的因缘,各种各样的比喻,广泛的言教,无数的便利,引导众生,让他们离开。《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31、 任何对客观环境的不满和抱怨都无济于事。只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 药?同样的心,为什么要充满烦恼?
32、 你不仅完美,而且独特,无与伦比。唯一的问题是,你不相信这一点,唯一的问题是,你充满了怀疑。当你怀疑自己时,你也怀疑别人,所以你的生活陷入了这些麻烦。
33、 佛心禅语 消除妄想的最好方法是接受大量的良性信息,如真诚、善良和宽容,用 人的正念取代大脑中的妄想和邪恶。任何其他人为的强制性方法都很难消除 的妄想。
34、 大多数人都是真理知识化的,喜欢求知识,停留在概念中。因此,达摩祖师西来,传法的模式是法律(真理)的个性化。除了法律,没有我,法律是没有办法的。-耕云先生
35、 不要生气,因为生气会伤害你的身体和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 ,否则,一些过度的语言和行为会是错误的,更多的会伤害人。稳定情绪,摆脱 自己是首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