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集人生感悟内容页

看透人生婵心易语

2024-03-22 08:15:02互联网人生感悟手机版

01、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自爱是报恩,付出是感恩。

02、 知足者富 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03、 天天禅语今天只有一次,应好好把握做该做的事。

04、 天天禅语人生要懂事、懂理;懂得做人、懂得付出。

05、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理想要高远宏观,脚步要落实当下。

06、 天天禅语历史是时间的累积,把握时间就能创造历史。

07、 天天禅语常怀感恩心而不埋怨,人生道路才能畅通无碍。

08、 佛心禅语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09、 邻里和睦,处处净土。(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0、 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文活动可以文化概括之。

11、 道德之道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是呵责别人的鞭子。

1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13、 将慢生活过快,将快生活过慢,不取决于外物,而取决于内心。

14、 善恶诸业果报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15、 花半开最美,情留白最浓,懂得给生命留白,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16、 心灵禅语 对“工作认真”是正确的,对“是非认真”则是错误的。

17、 天天禅语无论人生长短,只要真实地付出善念,就是很美的生命乐章。

18、 死亡新生 人活着与死亡只是肉体的异化,死亡的实质是灵魂的新生。

19、 旃檀多香,青莲芳华,虽日是真,不如戒香。《法句经》卷上,华香品

20、 若以诤止诤,至竞不能止;唯忍能止嗔,是法可尊贵。(《中阿含经》)

21、 自信不是自大,自信也不是自恋,自信实际上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大学问。

22、 既然患了缺爱症,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以“用慈施悲”作为缺爱症的药方。

看透人生婵心易语(二)

23、 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24、 芭蕉生实死,芦竹苇亦然。贪利者如是,必能自损伤。《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25、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增一阿含经》卷十六,高幢品

26、 恋爱时,他想你只能给你打电话发短信;而结婚后,他可以对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27、 佛心禅语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景德传灯录》

28、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29、 一位会员,一坐定即说:“请师父看因果。”师言:“我不会看因果,但我们要注意因果。”

30、 人生无常清净禅悦,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31、 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了彻此理,才能来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迈向光明的境界。

32、 佛心禅语 父母之恩深似海,难以报答。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谓。应以供佛 之心孝顺父母。

33、 佛心禅语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梦窗国师

34、 富人说:一千万就是小钱;佛祖说:连小钱都没有布施过人,还属于扶贫对象;行者说:妙,好玩。

35、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36、 共事相处时,要相互尊重,分工合作,彼此谦恭礼让,不制造事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37、 许多人生活和事业的失败,在于太愿意听从别人的“忠告”。别人的忠告要听,但不要对其产生依赖感。

38、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39、 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40、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73经

41、 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变得处处充满温暖与活力,而同时也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累累硕果。

42、 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看透人生婵心易语(三)

43、 佛心禅语 觅心无处更何安?嚼碎通红铁一团。纵使眼开张意气,争如不受老胡谩。——《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44、 有与天下人为友的胸襟,你就不会缺少朋友;有与全世界为敌的气魄,你就没有敌人。你爱众生,众生也会爱你。

45、 佛心禅语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佛告诉我们要容忍、宽容、柔和,用容 忍解决生活中的人际矛盾。

46、 最有禅意的句子以家庭和睦让让安定的心稳同,以善待以回避仇人让的心稳同,以充满爱心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47、 佛法是需要修证的,一个人去修证、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证、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

48、 粒米成箩——将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来,就可积成一箩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轻视它、漏掉它,怎能积成一箩的米?

49、 留一颗禅心,让不该留下的悲伤消失在炎热的空气里,看一朵花开,找一段快乐的音乐,寻一季花落,看一世美丽的年华。

50、 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是从禅生活回到生活禅的过程。

51、 五戒是佛戒的根本,包括杀、盗、淫、妄、酒。持戒的目的是改过迁善。遵守戒律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恪守戒律。

52、 在生活中,没有功利色彩的善言、善行,总是最让人感动;而且,真诚的善良,如同名贵珍宝一样,将被受者珍藏于心,永久流传下去。

53、 佛心禅语 知道如何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愈是贪求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痛苦就愈多,财产并不能绐人们带来愉快。——《法露缘》杂志

54、 佛心禅语 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佛陀的格言》

55、 不说讥谤。讥讽别人的话不说,毁谤别人的话不说。一个人如果发觉自己平时好说别人的闲话,那么,从现在起,绝口不说,这就是不恶口。

56、 有这份好心,太有用了!许多人的不幸在于,一心经营自己的幸福,根本连这份好心都没有,甚至心怀妒恨,将别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的不幸。

57、 佛心禅语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佛陀的格言》

58、 佛心禅语 是没是真如?心不起,心真如。色不起,色真如。心真如故心解脱,色真如故色解脱,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一《无题》

59、 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时,思立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证果而普度怨亲耶?《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60、 人们往往就是太执著,而有分别心。是你、是我,划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对自己所爱的拚命去争、去求、去嫉妒,因为心胸狭窄,所以处处都是障碍。

61、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浅,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

62、 佛心禅语 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事情做得过了度, 往往便会走向反面,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

看透人生婵心易语(四)

63、 佛心禅语 若是得道的人,道火不能烧口,终日说事,未尝挂着唇齿,未尝道着一字;终日着衣吃饭,未尝触着一粒米,挂一缕丝。——《云门文偃禅师》

64、 当你倒霉时,你身上的阴性场态总是占主导,而阳性场态也是最弱之时,当阴远超于阳时,就会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此时遇见小人或撞见鬼都是常有的事。

65、 佛心禅语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佛陀的格言》

66、 人生在世,一切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利行。因此,对物要心存感恩、爱惜及知足。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安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

67、 譬如摩尼宝珠,不论开价多少,都是贱卖。佛性摩尼宝珠也是如此:成为亿万富翁、大学问家、国王乃至天王,通通是贱卖;唯有成佛,才实现生而为人的价值。

68、 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大般涅槃经》卷四十,陈如品

69、 有福报的人赚钱很轻松,是计“秒”赚钱;欠缺福报的人,一辈子劳劳碌碌仍一事难成!慈济是一方大福田,能让大家播种福因,并在今生、来生收获福的果实。

70、 佛语人生 这里所说的“智慧”,不仅仅是指智谋、计策,更是指对于社会人生的具有根本性的正确认识,它包含着正义,包含着无畏,所以能够将罪恶一烧而尽。

71、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禅修之人更是不可逃避。若不能恪尽本分而侈言学佛,终是自欺欺人,所谓修行也将会成为竹篮打水,最后将一无所得。

72、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曾有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

73、 如果视别人如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场表演,也是段奋斗历程,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喝彩。

74、 佛心禅语 修禅的关键在于行禅,在于如何去做。听得太多,说得太多,却不去做,这也是假法。虽然听得不多,说得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

75、 耳目不防护,贪欲从是生,是名为苦种,生臭汁潜流,诸觉观气味,依于恶贪嗜。聚落及空处,若于昼若夜,远离修梵行,究竟于苦边。《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1经

76、 人都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