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以若得前所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未获得
002、 志气须刚烈,工夫用软磨。(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03、 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文殊说般若经》
004、 禅思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心。《大灌顶经》
005、 一心住三昧,无量劫不动。《华严经》卷六十九,入法界品
006、 出入来去坐卧行住一心不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
007、 不畏大事,不轻小事。尽悲智力,究竟无遗。四十华严卷十二
008、 多一分努力,自然少一分挫败。(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009、 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八,迦叶菩萨品
010、 一心不散乱,尽摄诸善法。(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七十三
011、 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大集念佛三昧经》卷七
012、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013、 何谓菩萨能持禅定?佛言:能除身心粗相。《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014、 一切断欲,截意根源,昼夜守一,必入定意。《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015、 三世诸佛人道之初,先以六妙门为根本。《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016、 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优婆塞戒经》卷二,名义菩萨品
017、 住寂静境界,而不舍散乱境界无碍用。《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
018、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法句经》卷上
019、 借彼魔恼,坚我愿力,只要将猛,不怕贼强。(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20、 若也用功间断,才作还休,求悟怪自难期。(唐)法顺《华严五教止观》
021、 耽着三昧,退失佛法;执取善根,退失佛法。《华严经》卷五十七,离世间品
022、 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
佛性禅心经典语句(二)
023、 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024、 未人定位,系心于所缘;已入定时,不系心于境。《大般若经》卷三三二,善学品
025、 有所观法,皆空皆寂,无有坚固,是观亦空。《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026、 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优婆塞戒经》卷二,义菩萨心坚固品
027、 诵咒心不向外驰,应依是理善修作,若心散乱而外驰,虽持一劫不得果。《六面续》
028、 轻安所持于善所缘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
029、 最初如果没有在闻思上下功夫,就会流人黑暗迷蒙之禅定。(宋)冈波巴《宝蔓集》
030、 行菩萨行,不顾身命,无能沮坏,发心趣向一切智故。《华严经》卷五十四,十地品
031、 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七
032、 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五
033、 不见身,不见心,心无所念,是名菩萨真实精进。(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十七
034、 学人用功,好比将一瓦片抛于深谭,直沉到底为止。(宋)原妙《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035、 修持万千种的有缘三昧,不及修持一刹那之无缘三昧来得殊胜。(宋)冈波巴《宝鬘集》
036、 懒于一事,懒于万事。好易之人,自知非道器矣。(日本)道元《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
037、 定慧相须,戒为定基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法句经》卷下,沙门品
038、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039、 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40、 念诵不应太急缓,声非太大及太小,非共人语非散乱,非缺伊邬庵啊等。《妙臂菩萨所问经》
041、 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
042、 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应勤修。《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佛说入胎藏会
佛性禅心经典语句(三)
043、 若欲报佛恩,一念在禅定,胜活三千界,满中一切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
044、 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045、 学道须具大勇猛心,立决定志,不顾生死,不计成败,始有相应分。(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46、 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唐)洞山良价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三
047、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胜天王般若经》卷六,平等品
048、 有失败的勇气,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丰实的收成。(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049、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拔济众苦、救护正法,当应爱惜。(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下
050、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遗教经》
051、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052、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唐)玄觉《永嘉证道歌》
053、 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华严经》卷十五,贤首品
054、 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当代)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055、 所取之境体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观心境了知是空,能观察智体实非有。《佛说宝雨经》卷八
056、 无量众生修学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道,如庵罗花及鱼子等。《优婆塞戒经》卷一,解脱品
057、 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六祖坛经&定慧品》
058、 一禅耳声止进至二禅,二禅念灭进至三禅,三禅欢喜灭进至四禅,四禅喘息灭得空定。《六度集经》卷七
059、 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解深密经》卷三
060、 以分别为道,以烦恼为道,以疾病为道,以鬼神为道,以苦为道,以死为道。(宋)藏巴嘉热大师六平等
061、 修定诸有坐禅出入息,心意坚同无乱念,正使地动身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062、 念佛持咒禅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一
佛性禅心经典语句(四)
063、 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须灼然见得自己满身过失,工夫始有着手处。(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64、 如人擎油钵,不动无所弃。妙慧意如海,专心擎油器。若人欲学道,执心当如是。《修行地道经》卷三,劝意品
065、 以根本四禅,是众行之本。一切内行功德,皆因四禅发,依四禅而住。(隋)智颇《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
066、 云何心一趣性?谓寻伺寂静故,心不散不乱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古印度)目连《法蕴足论》卷六
067、 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掉悔,四者昏眠,五者疑盖。除此五盖,方得禅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八
068、 身相既定,气息亦调。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打成一片。此坐禅之要术也。(日本)道元《普劝坐禅仪》
069、 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070、 老僧行脚时,除却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别无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唐)赵州从谂禅师《传灯录》卷十
071、 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经百千劫,无一得涅槃。聪敏智慧人,能听法说法,敛念须臾顷,必速至涅槃。《佛藏经》
072、 有相静虑虽至究竟,然彼等中,无真对治能断生死之本。故为断除生死之本,尚须无相瑜伽。(明)宗喀巴《密宗道次第论》
073、 毗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友之所摄受。(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二十
074、 真干者,向道之心过于饥渴饮食。有一毫夹杂、一毫自欺则非真,有一毫懈怠、一毫自恕则非干。(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075、 其学第一禅,精勤甚难致。其余三禅者,方便遂易至。譬如学射法,初始甚难中,已能中大准,闭目破一毛。《修行地道经》卷五
076、 若我修精进,遭逢寒暑、王贼、水火、狮子、虎狼、无水符处,要必坚强其心,誓不退没。(古印度)凿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下
077、 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华严经》卷五十,十地品
078、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杂阿含经》卷九,第239经
079、 了达身、语、心、业自性皆无所得,由是得与真言行相自性相应,非智所觉,非心所现。《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一
080、 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隋)智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
081、 以应萨婆若心,以自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人诸禅,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那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082、 若是祖宗门下上根上智,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有根微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茫然。(唐)慧寂《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佛性禅心经典语句(五)
083、 行念佛者,如大力士,抛心王枷锁,到慧彼岸。……行是定者,住过去佛实际海中。《观佛三昧海经》卷九
084、 于无上瑜伽之经中,亦说不护三昧耶及灌顶下劣、不了真性,以此三者,虽行修习,任何亦无成就。(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六
085、 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二
086、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087、 牧牛不放逸,其主获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转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牧牛品
088、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经》
089、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断行踪,但自心无碍,何愁神不通。(唐)庞蕴居士(《宗镜录》卷十五引)
090、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091、 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合。《文殊说般若经》
092、 如坐禅师教诸弟子除心意识,若除心意识不更生,若不更生则无复身,若无复身则亦无命,若无有命则不更生,是为禅师杀人寿命。《文殊师利问经》卷上
093、 诸有持明人,远离诸有相,勿生取着心,造立塔庙等,勿读诵经典,勿建曼荼罗。若自性相应,斯即为最上。《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一
094、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维摩诘经》卷中,佛道品譬如粪秽聚,弃着于大道,莲花生其中,香洁而悦意。《法句经&花品》
095、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处。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
096、 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心地观经》卷五,阿兰若品虽行苦行,不惮劬劳,恒无退转。《心地观经》卷八,成佛品
097、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修行于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098、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六祖坛经&坐禅品》
099、 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00、 禅定,则耽受禅味为凡外,住着寂静为小乘;而大乘禅定,则在增加日常各种办佛法事的能力,使之坚忍与有镇定的功夫。(民国)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101、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唐)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102、 当于佛法中,勇猛常精进。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如钻燧求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03、 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圆觉经》卷上
104、 于一事中专心修习,无不成办。《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杂阿含经》卷三,第57经
105、 菩萨若乐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以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大集经》卷十一,海慧菩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