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集人生感悟内容页

佛语经典经典话语经典语句

2024-03-19 22:06:02互联网人生感悟手机版

01、 佛语禅话人格升华,需有成人之美、包容之德。

02、 天天禅语物质可以贫,但是心灵、志气不能贫。

03、 天天禅语有辛苦的付出,才有美满的结果成就。

04、 既定的方向是对的,就要大步向前迈进,做就对了。

05、 立信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

06、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唐)百丈怀海禅师《示丛林要则》

07、 天天禅语佛法就是奉献无所求,轻安自在是学佛最高境界。

08、 心集无边业,庄严诸世间。《华严经》卷七十一,入法界品

09、 人生最大的能源是信仰。(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0、 愿是大海,实践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11、 极乐境界:早晨,静坐中,身心意识总有一股明净爽朗的感觉。

12、 诸法实相中,无心、无心数法。《小品般若经》卷五,相无相品

13、 天天禅语人心自危,是动荡的根源;人人安心,社会才能安定。

14、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出自 wWw.weNZiji.Com )

15、 佛心禅语 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即成。——慧律法师

16、 不藏不露,不迎不拒;不远不近,不即不离;本色示人,真心做事。

17、 人生若精神文化充足富有,纵使物质生活平淡,也会感到乐在其中。

18、 读经书自利利人,可以明心、解义、入定、弘法、护法、超度祈福。

19、 佛、神、人 佛是善于了却俗尘的神仙,也是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

20、 何谓菩萨能持智慧?佛言:于一切法无有戏论。《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21、 弘法从来不平静,平静只在心中寻;临终佛圣来接引,一切诤论一时平。

22、 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佛语经典经典话语经典语句(二)

23、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修行并非比赛,而是练就自己的耐力、定力与宽广的心。

24、 天天禅语要周“修”,不要周“休”;要福慧双“修”,不要福慧双“休”。

25、 即使自身无法将慈悲修到佛祖那样的程度,也应该将慈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26、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唐)寒山《寒山子诗》

27、 佛心禅语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非外境;佛心也罢,禅心也罢,俱是自心。

28、 他家笑我贫,吾贫极快乐,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王梵志《他家笑我贫》)

29、 若一个人很小气,那他(她)一定爱精打细算,很少乱花钱,能够为家里节省开支。

30、 无量诸众生,悉发菩提心,彼心令刹海,住劫恒清净。《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31、 佛心禅语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在被痛苦折磨之时想过:“来生再也不想做人。”

32、 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侨慢。《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33、 “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让我们从建设幸福家庭做起。

34、 不贪无嗔知足常乐,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35、 自学养恬休用智,从他名迹日衰微。我身不欲全高贵,高贵多乘祸败机。(《法藏碎金录》)

36、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起妄缘,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自如,冷暖自知当下就是修行。

37、 佛心禅语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深一层的含义则是:一天不修行思进,一天就白白浪费。

38、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启人心智功德无量。我学知识,知识不必属我;倾我所知,惠人实则惠我。

39、 佛心禅语 父母之恩深似海,难以报答。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谓。应以供佛 之心孝顺父母。

40、 生死契阔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笑已似冰。白落梅《爱如禅你如佛》

41、 世间万事,来不可阻挡,去也不必挽留。生生死死,哭哭笑笑,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只是一个过程。

42、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华严经》卷三,世主妙严品

佛语经典经典话语经典语句(三)

43、 人生的两端,是生与死,中间几十年或平静如水,或刀光剑影,漫长的博弈中,终有得有失,有苦有乐。

44、 天下、国家、社会、家庭之所以不得太平、安宁、和睦,皆因人人只知争取生存,而不探究生存的真谛。

45、 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四。二,欢喜品

46、 佛心禅语 枯木逢春,缘于滴水之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事如此,只要用心付出,定会有奇迹出现。

47、 佛心禅语 以同避仇人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降伏嗔恨让安定的心稳固,以充满爱心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48、 菩萨见人亲里死亡,若亡失财物,种种忧苦,若恶心瞋心不往慰喻者,犯重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卷一

49、 佛心禅语 为他人着想就是在为自己着想 佛说,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要经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

50、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欢喜心,便可以接触到慈悲心。如果常常修炼慈悲心,便能得超然的静心。

51、 世间之所以有人我、是非、内外、事理不能调和,皆源自“贪、嗔、痴”。有此三念,故争长论短,永无休止。

52、 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民国)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药师本愿经重刻跋》

53、 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雪小禅《瘦金体》

54、 生死即涅槃,二无彼此故,是故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于涅槃亦尔,无得无不得。(古印度)无着《摄大乘论》卷下

55、 老僧行脚时,除却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别无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唐)赵州从谂禅师《传灯录》卷十

56、 佛心禅语 其实,人生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如果你不给自 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57、 佛心禅语 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天日中峰和尚广录》

58、 汝不应由尊敬如来故,而接受如来的教法,要像用火来检验金子一样,先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中部》第47经佛言

59、 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杂阿含经》卷九,第235经

60、 佛心禅语 去除贪婪心,方得真布施 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 真正的布施。

61、 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拥有的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就会患得患失。

62、 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

佛语经典经典话语经典语句(四)

63、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法句经》卷上,述千品

64、 佛家经典禅语 开始如果产生了做恶的念头,心里就会像乌云遮住了月亮一样;如果后来心里产生行善的念头,就会像火炬将黑暗驱散。

65、 譬如种子别,生果各殊异,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华严经》卷七,世界成就品

66、 不管何时,何地,何境,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都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静是一种品格,可以沉淀浮躁。静是一种智慧,能感悟生命的大慈大悲。

67、 佛心禅语 平淡之中有真味 每个人都不应该太看重名利,不必太在意失去多少,应该留几分清 醒,存一份淡泊,时刻保持一种平常人的心态。

68、 佛陀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得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的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黏黏的。

69、 佛心禅语 生活在纷杂世间,要抵制住层出不穷的诱惑,就需要消减欲求,做到:对钱财不占不求。对感情不执不舍。对名声不拒不贪。对欲求可收可放。

70、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维摩诘经》卷中,佛道品譬如粪秽聚,弃着于大道,莲花生其中,香洁而悦意。《法句经·花品》

71、 幸福的婚姻往往是,有一个时常担心你的丈夫,无论你在工作时还是生活中,他都担心你无法应付,担心你受人欺负。心有挂碍才有爱,心无挂碍哪会有爱?

72、 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叫“禁语”,也就是不说话。不说话不是不会说话,是让修行的人沉默。可是逐渐练习禁语修行后,发觉从宁静中所体验的境界不一样。

73、 每个灵魂都在一具真实的肉体里栖身,但它会时时出门,在这个世界上寻寻觅觅,它想遇见一个和自己灵魂相通的灵魂,这种相遇概率很低,遇见了就是奇迹。

74、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75、 佛心禅语 世间不思议者,若有布衣顿登九五,即是世间不思议。出世间不思议者,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此明顿悟不思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76、 人为了自私的感情,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也受到痛苦的煎熬。一个人自私爱念的生起,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易造成罪业。

77、 中华圣贤经典语录636三界(各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乐善好施得福报,修心养性成佛道;千途异说终归一法,万法唯归一心;清净为心皆弥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78、 有一天却忽然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原来两人早已走上分岔路,渐行渐远……终于,走不下去了。那么,曾经拥有的美好爱恋难道都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79、 人都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前;纵使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