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集人生感悟内容页

佛曰消失

2024-03-19 23:42:01互联网人生感悟手机版

01、 禅是明白以后的觉悟,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魔。

02、 天天禅语面对扭曲或责难,要有化杂音为零的功力。

03、 佛六根互用,用的是心。佛彻证唯心,故能六根互用。

04、 每个人都有一念善心,只要被启发,爱心就能被点燃。

05、 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态。

06、 当岁月消磨了青春,时间融化了年华,磐石犹在,人何以堪!

07、 天天禅语幸与不幸一念间,能付出是幸福,希望被帮助是辛苦。

08、 在感恩中奉献自我、回报社会;在包容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

09、 平静的心最有力,喜乐的心最有营养,利他的心能成就一切事业。

10、 这个世界上最弥足珍贵的是真朋友,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假兄弟。

11、 脚浅一脚地前行,累幺?当然累,背了那么多东西,岂有不累的道理。

12、 佛心禅语 习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穷究自己。——梅原谛愚禅师wWw.wENZiJI.CoM

13、 佛心禅语 笑,世界跟着你笑;哭,就只有你自己哭了。——海涛法师

14、 每天都是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生动的文章。

15、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卷四

16、 佛心禅语 我们积功德莫过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耕云先生

17、 经典禅语悟道 以为绣出的鸳鸯举世无双,其实巧手之外还有更强的巧手。

18、 如果你折射太阳的光辉,它便灿烂无比,哪怕在一瞬间,露珠会变成水蒸气。

19、 恭敬、赞美、包容,是待人处世的三部曲。(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0、 佛心禅语 僧又问:“哪个是佛心?”师日:“墙壁瓦砾是。”——《南阳忠》

21、 佛心禅语 识佛之人,方能信入。佛不远人,而人远佛。——《大珠禅师语录》

22、 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佛曰消失(二)

23、 天天禅语爱惜生命并非计较寿命长短,而是应时时提高警觉,把握分秒利益人间。

24、 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5、 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者知他心,三者说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六喻品

26、 惭愧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净、有所不善。(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27、 佛说:人有美德,我虚心学习;人有恶行,我小心规避。我追随“善知识”,自修成佛。

28、 求法应有正确认识,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无怨,留得清白在人间。

29、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净除其心如虚空,令其所向皆无碍。

30、 佛心禅语 不忍辱,焉能负重 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31、 学佛须先了解无常的道理,如能了彻此理,才能来去自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迈向光明的境界。

32、 佛心禅语 世界这么广阔,有那么多的路可走,却不去走,偏偏要在窗纸上乱钻,永远都出不去!

33、 佛心禅语 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楞伽师资记》

34、 佛心禅语 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人的贪欲酿造了无数的灾祸。任何时候都应清心寡欲,取舍有道。

35、 佛心禅语 人应该为了什么而行善,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富足。

36、 行走在雨中,不要总在意脚下的泥泞,如果心中有一条洒满阳光的路,你的步履就不会犹豫而沉重。

37、 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不应弃。《增一阿含经》卷一,序品

38、 佛心禅语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永嘉证道歌》

39、 佛心禅语 透明:水具备透明的特质,心的本质也是透明与光明。犹如镜面能映照万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40、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

41、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42、 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先开见地,后可言修证。(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佛曰消失(三)

43、 精进,看起来是辛苦,实际是安乐。禅定,看起来是刻板,实际是活泼。智慧,看起来是放下,实际是拥有全世界。

44、 佛心禅语 世界上最大的不幸是抱怨不抱怨才能发现被“心魔”遮住的风景,不抱怨才能于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然与幸福。

45、 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只要做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民国)太虚《人生佛教》

46、 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迦叶菩萨品

47、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好人行善,能够从快乐中得到快乐,从光明中得到光明;坏人行恶,只能从苦中得到苦,从黑暗中得到黑暗。

48、 一声闻乘,唯求自利而不能为利益他事。二缘觉乘,少能利他,少事而住,少得云足。是人不离生死。《佛说无上依经》卷上,菩提品

49、 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需,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本事经》卷四

50、 佛心禅语 明浮躁源,戒浮躁心,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丝~毫的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

51、 这个世界,如果每个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那么,人类所展现的凝聚力和力量便能超越任何自然界。过去,有很多人误会“人定胜天”

52、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一个人的外形和相貌长得端正还不是真正的端正,只有心性、行为端正,被人们所敬重、爱戴,才是真正的端正。

53、 佛心禅语 我们常常想得太多,该想的、不该想的全都丢进脑子里,积压过久, 全成了疏通不开的烦恼,将我们的心紧紧裹住无法呼吸。

54、 佛心禅语 在喧嚣处,修得暇满身,真正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55、 佛心禅语 无知无明,是为罪过 对内心世界的陌生,导致了生活中的无数挫折。不知自己,不明道 理,亦即所谓无知无明,是为一种罪过。

56、 如果胡里胡涂地随着过去的福延续现在的缘,生活如意顺利而不再造福利人群的因,如此“享福了福”,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就是不能惜福。

57、 以应萨婆若心,行五波罗蜜,勤修不息,亦安立一切众生于五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毗离耶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五,问乘品

58、 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五

59、 知识像新鲜的牛奶,存放过久就会变质怎样吸收和运用有益的知识?佛日:汝等此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60、 若观无相法,无相即为相。若言修无相,即非修无相。若舍诸贪着,名之为无相。取是舍贪相,则为无解脱。(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四

61、 禅师曾说:“慈悲是一种高尚的心态,是一种智慧的表现。”然而,在人世间对物质利益与名誉的追求之中,根本无法去理解和体会慈悲的真正的内涵。

62、 净莲出泥不染尘,拈花微笑慈悲心常修心1.简单快乐的真谛。2.积善就是积福,爱人就是爱己。3.心净如镜,胸怀似海。4.抱朴守拙,无欲则刚。

63、 当你倒霉时,你身上的阴性场态总是占主导,而阳性场态也是最弱之时,当阴远超于阳时,就会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此时遇见小人或撞见鬼都是常有的事。

64、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人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观无量寿佛经》

65、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杂阿含经》卷五,第102经

66、 人生的苦必须通过自己觉悟才能解决。主体觉醒了、觉悟了,不但能够解决自身的痛苦,还能帮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发菩萨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67、 养好你的大气,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相信你。大气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68、 佛心禅语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到悟证。

69、 一位君子说:我就是个好色之徒。此话既出,举座哗然。君子笑言:看你们这些伪人,吾等俗人谁不好色?金钱官位,华裳浮名,香车美女,名山大川乃至佳肴美味,无不是色。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