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002、 万古一心,万物一体。
003、 理无动者也,动即为欲。
004、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005、 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
006、 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007、 有意去求宁静,就越不能宁静。
008、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009、 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
010、 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011、 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
012、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013、 天理是固定不动的,动就是私欲。
014、 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015、 近诚的状态,即近良知,理自现。
016、 没有存在于本心之外的事物和天理。
017、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018、 知行的本体为一,不可分为两件事。
019、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02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021、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022、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二)
023、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024、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其正也。
025、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026、 人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与人同为一体。
027、 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028、 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029、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030、 至善是心的本体,这是一切的基础、本源。
031、 良知自然分辨善恶,哪还省什么善恶可想?
032、 人根据自身特长做出成就,才是人能做到的。
033、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034、 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然不知则遂沦埋。
035、 致知一定要付诸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算致知。
036、 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037、 无私心就是符合天理,不符合天理就是有私心。
038、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
039、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040、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041、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042、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三)
043、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044、 史书的目的是明辨是非善恶、总结经验教训的。
045、 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046、 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047、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048、 日:何者为天理?先生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049、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050、 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051、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
052、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053、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054、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055、 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功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
056、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057、 真正的认知是能够实践的,不能实践就不能叫认知。
058、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059、 诚是心的本体,追求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
060、 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
061、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天理,存养是无事时反省体察天理。
062、 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四)
063、 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
064、 只有去私欲存天理,才是唯一功夫,其他都不是功夫。
065、 先去理会自己性情,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066、 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067、 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068、 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069、 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
070、 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
071、 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072、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073、 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地。
074、 巧、力实非两事,巧亦只在用力处,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075、 此道无穷尽,疑难问题问得越多,精妙之处就显现得越多。
076、 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
077、 语言表达混乱无序、没有条理,也足以说明其没有存养本心。
078、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把我们内心真正的良知施于万事万物上。
079、 往往那种一味求静的人和情况,看似收敛,实属放纵、沉溺。
080、 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081、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082、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五)
083、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084、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
085、 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086、 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087、 (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
088、 格物必须包括致知、诚意、正心,这样格物的功夫才完整、严密。
089、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日: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090、 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
091、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092、 与朋友交往,一定要真诚谦虚才有收获,攀比争上就只会有损失。
093、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体者也。
094、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095、 博学只是在每件事上学习存此天理.笃行就是不间断地学习的意思。
096、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日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097、 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098、 阴阳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阴阳;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099、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100、 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101、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102、 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六)
103、 是非这两字是个大原则,其具体精妙绝伦处就取决于每个具体的人了。
104、 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105、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106、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107、 无善无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时,只此一句便尽了,更无有内外之间。
108、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109、 先去修养自己的性情,穷尽自己(人)的本性,然后才能穷尽事物的道理。
110、 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这就是良知。
111、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日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
112、 快乐是心的本体,虽然与七情六欲的快乐不同,但也不外于七情六欲的快乐。
113、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4、 没有种树根,哪来树枝和树叶?体和用是同源的,没有建立体,用从哪里来?
115、 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116、 静中未尝没有动,动中未尝没有静。比如戒谨恐惧本身就是念头,怎么分动静?
117、 空想、妄想有什么用呢?只要不忘记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枝、叶、花、果实?
118、 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119、 格物就是正心中的物欲、意念中的物欲、认知中的物欲:正心就是正物欲之心。
120、 或问异端。先生日: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121、 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122、 如果能看明白自己的人性,则气就是性,性就是气,原本就没有性与气的分别。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七)
123、 天理不偏不倚谓之中,所谓不偏不倚,就是如明镜,通体晶莹,不染一丝灰尘。
124、 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125、 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126、 恢宏广大公正才是心的本体。体悟到了这种恢宏广大公正,就知道未发之中了。
127、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先生日: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128、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日: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129、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就是个好恶。好恶穷尽了是非,是非穷尽了万事万变。
130、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131、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
132、 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133、 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134、 博学、审问、思考、辨析、实践全都是学习,而不存在只所谓学习而不具体实践的。
135、 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136、 恒定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天理。动静变化只是源于本体的现象在不同时空里的表现。
137、 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意的发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8、 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
139、 异端语出《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140、 以记事而言就是史,以求道(天理)而言就是经。事是天理的表现,天理是事的本源。
141、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142、 阴阳是同一种气,气的一缩一伸而为阴阳;动静是同一个理,理的一隐一显而为动静。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八)
143、 人要有为自己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私欲,能克服自己的私欲,才能成全和成就自己。
144、 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
145、 或日: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日: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146、 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147、 人循得良知不来自见闻,但见闻均为良知的运用。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但也不离见闻。
148、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
149、 不诚无物语出《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150、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151、 善恶都是天理,所谓的恶,原本不是恶,只是就本性或天理本体而言,有过分或不足罢了。
152、 心不只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153、 最初为宋代陆九渊提出,后为王阳明学说的核心命题。天下之理,原皆在吾心,皆为吾心。
154、 有仁爱的人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如果不能与万物成为一体,就是没有忘掉自己的私欲。
155、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寻求的病痛,所以欲念越生心越是宁静不了。
156、 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
157、 良知的自然呈现就是真诚恻怛,良知是真诚恻怛的本体。近真诚恻怛,即近良知,近本体。
158、 白天修炼时,受外界干扰心中很乱,那就练静坐;懒得看书,那就去看书。这就是对症下药。
159、 本心之外没有事物,例如,我心中产生孝敬父母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父母亲人就是事物。
160、 良知是天理光明灵觉和精微至极所在,良知就是天理,思考是良知的自然流行、发挥与运用。
161、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62、 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九)
163、 有人问:智慧和愚蠢为什么不能改变?先生说:不是不可、不能改变,而是不肯、不愿改变。
164、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65、 一辈子只有这一件事,从少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无事,只做这一件,这就是必有事焉。
166、 只要时刻存养本心,就是学习。过去和未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只不过是丧失本心罢了。
167、 写文章思索并没有害处,但写完了常记在心里,就会为文所累,心中有一个东西。这是不好的。
168、 去私欲存天理,其精微处必须每时每刻反省、体察、克治私欲,才能逐渐有所认识,终有所得。
169、 大抵《中庸》功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
170、 天地万物都在我良知的生发运动流行之中,哪有什么事物能超然于良知之外,成为良知的障碍呢?
171、 认知真实确切到自然而然可以付诸行动的地步就是行,实践到灵明觉醒、明察秋毫的地步就是知。
172、 良知明白了,你就会明白,随便你在静中体悟也好,在事情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是不分动静的。
173、 所谓好古敏求,是喜好古人的学问,勤勉探求此心的天理。即学就是学此本心,求就是求此本心。
174、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75、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176、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77、 修身在于体悟自己的心体,经常使自己的心体保持恢宏广大和公正,没有什么不中正平和的地方。
178、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179、 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
180、 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181、 天理没有内外,性没有内外,所以学也没有内外。讲习讨论未尝不是内;反观内省未尝就遗弃了外。
182、 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
183、 人如果知道这良知的秘诀,不管有多少邪念私心,有自己的良知察觉,自然会消除。可谓一粒灵丹。
184、 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185、 功夫不由人急心,认得良知头脑是当,去朴实用功,自会透彻。到此便是内外两忘,又何心事不合一?
186、 去掉私欲遮蔽,人人都能循得良知,人人都能得道,依良知直觉而行,本应无往而不乐,无往而不胜。
187、 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
188、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都是通过惟精功夫而求惟一。做惟精功夫,其目的是为了证得惟一。
189、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190、 理全在人心,不格此心,无物可格。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191、 格物不分动静,静止也是一种事物的状态。孟子说的必有事焉,就是说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就事做功夫。
192、 不识私欲,便不识天理。识得私欲,去掉私欲,天理自现。功夫只有一个,念念去私欲存天理,无须外求。
193、 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
19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5、 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
196、 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197、 心的本体原本不动。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只是恢复到心的本体而已。
198、 学而不思语出《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只是事事学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99、 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200、 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01、 与其挖一个数顷之大但没有水源的池塘,不如挖一口仅数尺之小但有水源的水井,井水源源不断,不会枯竭。
202、 《中庸》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即是良知,无状无态,无前后,无内外,所以勉强只能说为浑然一体。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一)
203、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204、 心不只是一块血肉,凡有知觉的地方就是心。比如耳朵知道听,眼睛知道看,手脚知道痛痒,这个知觉就是心。
205、 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206、 最高的善是心的本体。本体上稍有过分就是恶。不是有一个善,又有一个恶来与之来相对。善恶只是一个东西。
207、 无私心杂念阻隔,良知自然流行发用,就是从恻隐之心扩充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8、 把良知认识透彻,不管千言万语,是非真假,一看就明白。符合的就对,不符合的就不对,类似佛家说的心印。
209、 天理本体自有它的限度,几时、凡事都不可太过分。人一旦认识、体悟到心体,自然就会知道它丝毫不能增减。
210、 天地间万事万物也如花草,哪里有善恶的区分?赏花时,就以花为善,以草为恶。想用草时,反过来以草为善。
211、 反身而诚语出《孟子》。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功夫亦未尝知也。
212、 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213、 人的心体上不能留一丝私心杂念,就像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点沙子能有多少?但足以使人满眼昏天黑地了。
214、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215、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216、 日:然则善恶全不在物?日: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日:毕竟物无善恶?日:在心如此,在物亦然。
217、 谈论性的人,往往都在争论各种不同观点,其实这样都只是在说性,而不是见性。见性的人没有这样那样好争论的。
218、 真正的学问是为己的学问,重功夫不重效验。即只专注耕耘,不想着收获,未必无收获。无前知之心,未必无前知。
219、 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220、 巧和力并不是两回事,巧施于真正的用力处,力中有巧,有力而无巧,只是白费力。巧语出《孟子》,用巧比喻智。
221、 关键是必须在心体上下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地方,都要反过来在自己心体上不断反复深入体会,就会明白。
222、 你如果用厌弃外物的心去求静,反会养成一个骄傲懒惰的习气。你如果不厌弃外物,那么去静处存养,倒也是好的。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二)
223、 原本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不善,性原本如此。对此能领悟时,只这一句话就够了,更没有什么内外的区别。
224、 人必须在实践中、具体事情上磨炼才会有根本的长进。如果只一味好静,遇到事情就会乱,那样就不会有本质的进步。
225、 戒慎恐惧就是修道的功夫,中和就是恢复其天性的本体。戒慎恐惧语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26、 知是行的主导思想,行是知的落实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说到知,已包含有行。说到行,已包含有知。
227、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自然同处于寂静而无;你看此花时,此花颜色自然就显现出来,可见此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228、 至善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原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叫至善,最高的善。止于至善,只是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229、 良知存在于所有人的人心,无论是圣贤还是傻瓜,其拥有的良知都是相同的,所有地域、从古至今,这一点都是相同的。
230、 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231、 心之本体原是不动的,只为所行有不合义便动了。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
232、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明白致知自然就明白格物了。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格物,那么就说明对什么是致知的功夫也是不明白的。
233、 只要在心上体悟。心明,对书上的意思自然融会贯通。如果心不明,只是通晓了书上的文义,反而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和解释。
234、 体悟到了最根本的宗旨,怎么说都一样。如果经常是这个地方理解,那个地方不理解,只是因为还没有体悟到最根本的宗旨。
235、 即使在忧愁苦闷和迷茫丢弃的时候,真正的本体的快乐依然存在,只要一念明醒觉悟,返求自身的虔诚,就会发现这种快乐。
236、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237、 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
238、 人的喜、怒、忧、惧等感情不外乎良知的自然流动呈现。但是,良知是不会滞留于人的任何感情之中的。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9、 做功夫只求每天减少点什么,不求每天增加点什么。减少一分私欲,就是恢复一分天理。这本来多么轻快洒脱,多么简单易行!
240、 和所有常人同的叫同德,和所有常人不同的就叫异端。良知不只属于少数人或圣人,而且属于所有人,属于所有人的才叫良知。
241、 无所住而生其心,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242、 有人问:人都有此心,就是天理的此心,可为什么有的行善,有的行不善呢?先生说:这是因为行不善的恶人的心失去了本体。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三)
243、 自己喜怒哀乐的本体原本是中和的,而自己一旦有别的想法,就会要么过,或稍有过分,要么不及,或稍有达不到,这就是私。
244、 越是用功到了精妙的地方,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越难用语言说清道理。如果太执着于精妙的地方,反而整体的功夫会受影响。
245、 心是一个整体的一,以它所有的恻隐之情而言就叫作仁,以它完全合乎时宜而言就叫作义,以它有条有理通畅无比而言就叫作理。
246、 日: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日: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
247、 心印语出佛教禅宗,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248、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先生日: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249、 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250、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251、 真阴之精就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就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的根源是阳,阳的根源是阴,阴阳是一个统一体,并非是两个东西。
252、 精神、道德、语言、行动,一般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只是不得已。天、地、人、物,都是这样。收敛是致其本体,发散是失其本体。
253、 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254、 道就是良知。良知原本是圆满无缺的,是就还他个是,非就还他个非,是非只依良知来判断,更不会有任何差错。这良知就是你的明师。
255、 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傲字。做儿子的如果傲则必不孝,做臣子的如果傲则必不忠,做父亲的如果傲则必不慈,做朋友的如果傲则必不信。
256、 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
257、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258、 问:用功收心时,有声、色在前,如常闻见,恐不是专一?日:如何欲不闻见?除是槁木死灰,耳聋目盲则可。只是虽闻见而不流去便是。
259、 有人问:良知原本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发而皆中节之和的,怎么会有过和不足的情况呢?先生说:知道了过和不足之处,就是中正平和。
260、 知道了就发现本来无所谓知道,觉悟了就发现本来无所谓觉悟。但如果不致知.自己的良知就会沦落,即自己的良知对一的觉悟就会被埋没。
261、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
262、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语出《周易&乾&文言》。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四)
263、 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264、 天理无所不在,广大而没有穷尽。我跟你讲学,你不能稍微有点领悟便觉得不过如此,即使再给你讲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是没有止境的。
265、 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次。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266、 去得人欲甚难,故识天理甚难,故认为人生只有一事去私欲,存天理,或致良知格物诚意正心集义必有事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均为一事。
267、 一就是天理。主一就是一心一意专注在天理上。如果只知道主一,不知道一就是天理,那么有事时就变成了追求物欲,无事时就变成了凭空臆想。
268、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269、 天地万物都有个主宰,变化时才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然千变万化,但主宰恒定不变。这个主宰,就是本体良知。人是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的。
270、 应不停顿地时时反观,就是要去掉内心的邪念,保全内心本体的纯正和中正。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271、 自慊大意为完全的自足、自快。君子应对种种事变,该做就做,该停就停,该生就生,该死就死,考虑的都是致其良知,以求自己心安理得而已。
272、 日: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先生日: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273、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274、 日:今日要见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日:何以见之?对日: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须是无目人。先生日: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见?
275、 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功夫。
276、 学者不能没有琴瑟和书籍,有了这些正当的事情,此心就不会放纵和遗失。业以居之语出《周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277、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278、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先生日: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279、 《中庸》中说的不真诚就没有万事万物,《大学》中说的发现和弘扬最本质的德行功夫,讲的都是要真正的诚,诚的功夫,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80、 凡是作诗写文,都要与自己的情况相吻合。如果太过,就不是修辞立诚了。修辞立诚语出《周易》:修辞立其诚,所也居业也。大意指修辞应以诚为本。
281、 良知自然能知,这本来是容易的,只是不能实实在在去致那个良知,所以才总会觉得知易行难,其实不是。问题出在其实还是不知,尤其不知实致良知。
282、 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五)
283、 日:天理何以谓之‘中’?先生日:无所偏倚。日: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先生日: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
284、 日: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日: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285、 致良知的功夫不能急于求成,认识到良知的本质,去踏实、诚实地用功,自然能体悟透彻。到这一步就不分内外了,此心和万事万物怎么能不融为一体呢?
286、 良知即一,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就其奇妙无穷的作用而言可称为神,就其无限流行运用而言可称为气,就其凝聚而言可称为精,无以论其壮,无以求其态。
287、 所谓动静没有开端,阴阳没有开始,对于明白天道的人来说自然可以默默地就体会到,用语言是说不尽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语出《河南,程氏经说》。
288、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289、 心的本体是人性,人性的本源是天,即人性的本源是天理。能尽人之心,就能尽其性。所以《中庸》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人性、天理。
290、 人心的本体是寂然不动、随感应相通的。人心的本体在意念未发动时是隐藏的,在意念发动后显现,未发动和已发动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而不是先后的关系。
291、 体会到的与听来的不同。我当初给你讲时,知道你不明白,没有体会到什么。只有进入体会,深入体会,每天才会有不同的认识,才会知道这是没有穷尽的。
292、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出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293、 讲致知格物,天天如此,讲一二十年还都是如此。听讲后去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用功,就会觉得听讲一次长进一次。否则就像一场闲说话,听了又有什么用呢?
294、 知行的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良能,即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都可以说是生知安行的。因为,人人都具备良知本体。这样,知行二字就更容易被大家仔细体察了。
295、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语出《尚书》,意为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296、 看、听、想、做等与理都是合为一体的,而未尝有什么看、听、想、做,这就是动而未尝动,即程颐先生所说的动亦定、静亦定,意思是本体和运用同出一源。
297、 大体来说,做学问的功夫要把握最关键的以点带面的东西。如果真能认识到致良知是真正最核心的以点带面的宗旨,那么见多识广自然都可纳为致良知的功夫。
298、 凡是做学问的功夫,看到和懂得一以贯之的横说竖说什么都是一码事,才是真诚;反之,因为致良知的心还缺乏确切的真诚而没看到一,三心二意,就是虚伪。
299、 先于天时而天不违背人意,兴人事而得天相合,即为什么天助我也?天就是良知。后于天而尊奉天时,即顺天意,知晓何为正确?按天理奉行之,良知就是天。
300、 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301、 去除了恶念,就是善念,就是恢复心的本体了。比如阳光被云遮蔽,云过后阳光即刻重现。如果恶念已经去除,还要再存个善念,就像在阳光之中再另点一盏灯。
302、 妄心是动的,照心是不动的。良知永恒照耀万物,万物永远运动但也永远处于宁静的状态,天地万物因此而恒久不止。照心的本体是良知,妄心的本体也是良知。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六)
303、 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语出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304、 格物的格只是纠正的意思,使不正的恢复为中,恢复为正。使自己不够中正的心,恢复为中正的心。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305、 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306、 《大学》功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307、 天然自有之中语出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出《中庸》。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308、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309、 学习最本质的东西需要别人的开导,但不如靠自己领悟,自己领悟才会一通百通。只凭别人指点,终究也理解不了多少。要知道梨子的滋味,终究还要自己亲自去尝。
310、 《大学》所指出的厚薄,实际上就是良知自然体现出来的条理,不能逾越,这就是义:遵循这个条理,就是礼;懂得这个条理,就是智;始终坚持这个条理,就是信。
311、 悔悟是治病的良药,但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悟留在心中,就又会因为药而生病了。改之为贵语出《论语》: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312、 以语言诽谤人,这种诽谤是浮浅的: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而只是从耳朵里进从口里出,整天絮絮叨叨,这是用行动诽谤自己,这样的诽谤才是深重的。
313、 必须把平时好色、好利、好名等私欲彻底清除,不留一丝一毫,此心整体完全光明灿然,全是天理,才能说都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时的中正,才能说是接近了天下的大本。
314、 无知无不知,本体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尝有心照物,而自无物不照。无照无不照,原是日的本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315、 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316、 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317、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318、 知行的功夫本就不可分开,只因后世学者把知和行截然分开,当作两件事用功,失却了知行的本体,而事实上知行是同出自一个本体的,所以,才有知行合一并进的说法。
319、 戒慎恐惧即是独自思诚,独知、自知、真实自省,近勿自欺而观自在。而能使人真正戒慎恐惧的,非良知莫属。戒慎恐惧语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20、 既然万事万物之理不存在于心外,而动不动一定要说穷尽天下之理,这大概是因为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情不自禁向外寻求天下事物的道理,以弥补增加心中的良知吧。
321、 只怕自己内心这面镜子的不明,不怕它照不见所遇见的任何事物。即只需关照自己内心这面镜子是否足够明亮,不要担心内心这面镜子不能穷尽所有事物发展的变化与规律。
322、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大意为仁者把天地万物包括自己都视为一个整体。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王阳明名言經典名句赏析(十七)
323、 《大学》中讲的功夫无非就是明明德,明明德的功夫就是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以诚意为宗旨和主宰去格物和致知,功夫才有落脚点。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324、 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325、 功夫与本体也都是一回事,本体原本就没有内外可分。只是后来做功夫的人把功夫分了内外两种,反而是失去本体了。如今正是要讲清楚的,功夫不要分内外,才是本体功夫。
326、 仁是造化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它充满四周天地间,无处不在,但它的发生、流行、发展变化也只是个逐渐的过程,所以它才会生生不息。没有逐渐,就没有生生不息。
327、 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语出《孟子》。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328、 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
329、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千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330、 上智、下愚不可移语出《论语》: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
331、 专求本心而遗弃外物的道理,这是失去了本心。万事万物之理本不在心外,在心外探求也就搞不清事理了。遗弃事理而专门探求本心,本心又是什么呢?一则诚,二则伪。诚是本体。
332、 所有的事变都体现在人情里,关键是要保持致中和的功夫,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而要做到中、正,关键在于谨独。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即世界上除了人情事变,再无其他了。
